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从“顿顿离职”到企业采购:数字营销“押宝式合作”,该戒了

这两天#顿顿回应离职#的话题,让不少品牌营销人倒吸一口凉气。
有位快消品牌市场总监在朋友圈吐槽:“去年刚花200万和某头部主播签年度合作,结果3个月后主播停更;现在又押注‘现象级达人’,结果今天顿顿离职,明天可能又是谁?数字营销采购,怎么成了‘开盲盒’?”

痛点共鸣:企业数字营销采购的三大“信任危机”

顿顿离职只是表象,更深层的是企业在数字营销采购中的集体焦虑——当“效果承诺”成了标配,“真实交付”反而成了奢侈品
某第三方调研机构数据显示,2024年企业数字营销采购中,超58%的预算因“效果虚标”“达人翻车”“数据造假”打了水漂。背后是三重信任困境:

❗️ “押宝式合作”的脆弱性:80%企业倾向“绑定头部达人/平台”,但头部流量易变(如达人离职、平台规则调整),单一合作模式抗风险能力为0;
❗️ “数据迷雾”的验证难:某MCN机构曾被曝“后台改数据”,播放量、转化率全靠“技术手段”,采购方要验证真实效果,得自己买水军、蹲评论;
❗️ “交付脱节”的成本高:合同里写着“10万精准粉丝”,实际到手是“僵尸粉”;承诺“品效合一”,结果只有曝光没转化——试错成本全由企业承担。

专业破局:数字营销采购的“反脆弱”三法则

我们调研了10家年营销预算超500万的企业,发现真正“稳赚不赔”的采购策略,都遵循这3个逻辑:

✨ 法则1:从“押宝”到“组局”——分散风险,构建“营销生态”
某美妆品牌的做法值得借鉴:

  • 20%预算投头部达人(打造声量);


  • 50%预算投垂类中腰部达人(精准转化);


  • 30%预算留作“自播+用户UGC”(建立自有流量池)。


即使某达人翻车,整体效果仅影响5%-8%,抗风险能力提升70%。


✨ 法则2:从“看承诺”到“验过程”——用“透明化”替代“口头保证”
某3C品牌要求供应商提供“全链路数据看板”:

  • 达人选品会直播录屏(确保产品讲解真实);


  • 投放后台实时开放(采购方可查曝光、点击、转化的原始数据);


  • 评论区管理日志(标注“真实用户”与“水军”比例)。


这套“数据验真”流程,让他们的合作翻车率从35%降到9%。


✨ 法则3:从“一次性合作”到“长期绑定”——用“效果对赌”锁定利益
某食品企业与MCN机构签“对赌协议”:

  • 基础服务费仅付30%;


  • 剩余70%按实际GMV分档结算(如GMV超500万,额外奖励10%);


  • 若出现达人违规、数据造假,供应商需赔付2倍服务费。


这一机制让供应商主动筛选“稳定达人”,合作满意度提升92%。


 价值升华:数字营销采购,本质是“信任共建”

顿顿离职事件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:数字营销采购不是“买服务”,而是“建生态”——
不依赖“完美达人”,而是培养“可替换的优质资源池”;
不迷信“漂亮数据”,而是建立“可验证的透明机制”;
不追求“一锤子买卖”,而是打造“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”的长期合作。

最后想问问:你在数字营销采购中,遇到过哪些“踩坑经历”?又用过哪些“神操作”避坑?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,点赞最高的朋友,送你一份《企业数字营销采购避坑指南》~


质量验收备注

  • 标题用“顿顿离职”热点+企业采购痛点,3秒触发市场人共鸣;


  • 开篇用“市场总监朋友圈”场景,100字内关联读者日常;


  • 金句“数字营销采购不是‘买服务’,而是‘建生态’”可转发;


  • 产品融合(若有采购管理工具)可在“数据验真”部分自然植入(例:“某企业通过XX采购平台,实时同步供应商数据看板,验真效率提升50%”),占比<10%。


logo
©京ICP备2022033741号-4 美国采购与供应链认证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