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一场“采购失误”,毁了一个品牌的信任

上周,#某知名餐饮品牌因采购劣质食材被曝光#的新闻,像一颗炸弹扔进了餐饮圈。 
网友晒出的后厨照片里,过期的青菜发黄腐烂,冻肉包装上没有任何溯源码,甚至有员工透露:“采购部为了省5%的成本,直接从没有资质的小作坊进货,连检测报告都没要。” 
短短24小时,该品牌的大众点评评分从4.8掉到3.2,线下门店客流量骤减60%——一次采购环节的“偷懒”,让十年建立的品牌信任,瞬间崩塌 


采购不是“买东西”,是企业的“风险守门员” 


其实,这样的“采购雷区”,不止发生在餐饮行业。 
我有个做制造业的朋友,去年为了赶生产进度,采购部跳过了供应商的资质审核,结果收到的原材料强度不达标,导致生产线停摆3天,损失了近百万; 
还有做电商的创业者,为了降低成本,选了一家“价格超低”的包装供应商,结果收到的纸箱一压就烂,客户退货率飙升20%,差点把刚做起来的店铺搞垮。 
采购的本质,从来不是“花最少的钱买最多的东西”,而是“用合理的成本,买最靠谱的风险控制” 
但很多企业都走进了这样的误区: 

  • 把“低价”当成采购的核心目标,忽略了供应商的资质和信用; 


  • 把“速度”当成考核标准,跳过了必要的检测和验证环节; 


  • 把“采购”当成“后勤部门的事”,没有和生产、质量部门联动。 


避免采购踩坑的3个“反常识”思维 


那么,如何才能做好采购,避免踩坑? 
我们调研了10家“零采购事故”的企业,发现他们都有这3个思维: 


#### 1. 不是“选便宜的”,而是“选“匹配的”
某医疗设备企业的采购经理说:“我们选供应商,首先看‘匹配度’——比如生产医疗耗材,必须选有GMP认证的厂家,哪怕价格贵10%,也比后期因质量问题召回强。” 
关键动作:制定“供应商准入标准”,比如: 

  • 必须具备相关行业资质(如餐饮行业的“食品经营许可证”、制造业的“ISO9001认证”); 


  • 有3年以上的行业经验,且过往没有重大质量事故; 


  • 能提供完整的溯源体系(如食材的产地证明、原材料的批次检测报告)。 


#### 2. 不是“一次性审核”,而是“持续监控”
很多企业以为,选好供应商就万事大吉了,但实际上,供应商的情况是会变的——比如资金链断裂、生产设备老化、管理团队变动,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。 
某零售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:他们用“供应商评分体系”,每月从“质量、交付、服务”三个维度给供应商打分,低于80分的供应商,会进入“观察期”,连续3个月不达标就淘汰。 
关键工具:可以用采购管理系统(如XX系统),自动跟踪供应商的交付率、次品率、投诉率等数据,实时预警风险。 

#### 3. 不是“采购部单独做决定”,而是“跨部门联动”
采购不是“一个人的战斗”,需要和生产、质量、销售部门一起合作。 
比如某服装企业,采购部在选面料供应商时,会邀请生产部一起去工厂考察——生产部更懂“面料的可加工性”,比如会不会起球、缩水;邀请质量部一起做检测——质量部更懂“面料的环保标准”,比如有没有甲醛超标。 
关键流程:建立“采购决策委员会”,由采购、生产、质量、销售部门的负责人组成,重大采购项目必须经过委员会审批。 


采购的底线,是企业的“良心” 


某餐饮品牌的创始人在道歉信里写:“我们忘了,采购的每一样食材,都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;我们忘了,采购的每一个决定,都承载着品牌的信任。” 
这句话,值得所有企业深思。 
采购的底线,不是“成本”,而是“良心”;采购的目标,不是“省钱”,而是“让企业走得更稳” 
就像那位医疗设备企业的采购经理说的:“每次选供应商,我都会想,如果我是消费者,会不会愿意用这家的产品?如果答案是‘不’,那我绝对不会选。”


logo
©京ICP备2022033741号-4 美国采购与供应链认证协会